舆情 深度分析

舆情深一度 | 解题“绝笔信”,让“情与理”为法治增加一份温度

2019-08-09 | 优讯舆情 1392 舆情监测 李秀娟 绝笔信

导读

近日,江苏徐州女教师李秀娟绝笔信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从8月4日遭受不公平待遇“求助信”公开,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发布三次情况通报,到8月5日相关人员接访回应,舆论从一边倒逐渐趋于理性,多次反转推动该案陷入“罗生门”。截止目前,李秀娟案仍在调查中。本文拟从事件始末与舆论风向发展两方面综合解读此次舆情特征,对后续相关主体发声主体提供思考与借鉴。


舆情回顾

前期:“绝笔求助信”触动大众同理心,媒体迅速介入引起全民关注。

8月4日上午,微信公众号“徐州民声”实名刊发署名为李秀娟的一份求助信在网络流传,信中一句“当您看到这封求助信时,我和先生已经在准备离开这个世界了|丰县派出所所长罗烈,教育局丁攀,这个世界的恶,你们占了一半”被舆论称之为“绝笔信”,迅速引发舆论关注。


李秀娟在信中称自己的女儿被同学无意伤害导致左眼失明,今年3月份,夫妻两人准备带孩子到北京治疗,被当地认定为有上访倾向,并因此长期遭到不公正对待,其中包括民警暴力殴打致伤。一时间,舆论关切声音爆棚。新京报介入调查,询问当地政府具体情况。当天下午,丰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称“李秀娟夫妇已找到”。自此,有关该事的微博话题持续发布,#丰县政府通报徐州女教师失联#等多个话题阅读量达1亿+


前中期:警方回应中“执法记录仪没电”,舆论质疑声不断。

8月5日,丰县派出所副所长接受媒体采访首度回应,称传唤女教师李秀娟执法过程中,绝不存在殴打辱骂等情节,由于执法记录仪没电部分画面缺失,其余全部视频证据已经上交调查组。新京报等多家官方微博发布采访视频, “执法记录仪没电了”的回复再次招致舆论质疑,从网民评论中发现,大多数网民表示“画面缺失有失执法规范”。



中期:多方主体发声产生舆论反转,李秀娟案陷入“罗生门”。

随着新京报等多家媒体的持续追踪和调查,女教师李秀娟、县教育局信访办丁攀、学校校长及老师、医院等多位相关当事人做出回应,“公开求助”一事变得越来越复杂,舆论也从事发之初的“一边倒”开始分化。尤其是“信访官员丁攀哭诉:她来维权,我的名声谁维护”成为舆情重要转折节点,舆论焦点从警方是否涉嫌执法不当转移至女教师为何不走司法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相关部门已初步扭转了舆论形势。同时,媒体期待得到进一步的真相。


后期:媒体反思此次官民之争,专业声音拉动舆论进入理性频道

自8月6日至今舆情事件发生多次转折的过程中,新京报、齐鲁晚报、中国新闻周刊、@侠客岛等一些主流媒体持续梳理事件线索,试图通过各方回应还原真相,通过客观评析双方诉求与执法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一步引导舆论步入理性轨道。从事件各个节点的网民评论中可发现,舆论质疑不再单一,从信访制度到执法规范,从“缠访、闹访”到“应寻求司法途径解决合理诉求”,网民声音开始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这场矛盾纷争,理性等待真相成为本阶段舆情主要特征。


舆论观察


担忧与悲情: 合理信访如何保障?

从《Vista看天下》官方微博8月4日博文下面3万余条评论中可看到,绝笔信的浮出将近年来敏感的上访制度推上公共舆论空间,多数网民对上访者被截访的现象表达不满,并对信访权力持悲观情绪。

质疑与发问: 执法记录缺失为套路应对

8月5日,当事民警罗烈首度回应,并称“执法记录仪没电”,推动网民情绪化升级,“选择性缺失”、“老剧情、老套路”成为评论热词。

疑惑与分化: 各方回应中暴露的多重疑点

随着当事各方回应及诸多细节的展示,“绝笔信事件”部分事实已被还原,但真相的迷雾仍未完全消散,“李秀娟女儿梁某眼损伤是否与同学误伤存在直接关系,谁应负赔偿责任”、“李秀娟为何不第一时间走司法程序”、“派出所是否存在执法不当”、“李秀娟丈夫梁士伟为何被停职调查”、“教师联名支持维权书是否属实”等五大疑虑引发舆论进一步思考,从愤怒到理性,舆论观点呈现两极分化

期待与追问: 法治本位还需兼顾理与情

截止目前,该事仍未发布进一步调查结论,面对这场因“公开信”而引发的官民矛盾及其背后悬而未解的谜团,媒体仍保持高度关注。人民网、齐鲁晚报、浙江新闻等众多媒体发文称,女教师绝笔信是否属实,不能没有下文。网民也表示,静等调查结果,给公众一个清晰的事实真相。


此外,在谜底仍未解开之际,一些反思声音接连不断,如浙江新闻在《女教师留绝笔信,别等事大了再下猛药》一文中称,可以肯定的是,唯有法律才能解决问题,要不然就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在维权问题上,得依法行政,强制公权力的介入要谨慎;行政管理部门得站得直坐得正,要不然,不仅不能有所助益,反而会成为拦路虎,成为新矛盾的一部分。再如,《侠客岛谈女教师绝笔信事件:一条诡异的上访之路》一文中表示,客观上,属地政府既是信访权利的回应者,又是信访秩序的维护者,面临着两难境地。我们希望,地方政府不应受“闹大”的影响破坏信访秩序,应在积极回应上访者合理诉求的同时,促使社会矛盾合情合理合法化解。


舆情点评


纵观此次舆情发展脉络,这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战争具备典型意义的原因可归为两方面:一是巧用“绝笔公开信”撬开新闻议题,在公众视野中公开博弈,寻求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二是涉事双方在互相揭露中已脱离最初的“以势压人”、“扶弱心理”等反映特征,舆论静待双方摆出最具说服力的证据,从而给出理性支持


从相关部门现有回应情况来看,迅速发声并立即调查搜寻、持续发布情况通报、如积极协商学校先期代赔偿、采取积极措施帮助李秀娟女儿眼疾救治及相关善后处理工作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抚平了舆论愤怒情绪;同时,信访办负责人回应中表示曾多次劝导当事人就与责任家长未达成一致的问题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引导舆论风向转移等等,成为此次回应措施的可取之处但是,部分回应细节仍有瑕疵,具体表现在两处:一是8月5日@情义丰县的情况通报中,“经查看相关视频、询问当事民警,未发现有对其殴打、辱骂行为”与“联合调查组将对李秀娟反映执法民警对其殴打、辱骂行为进行深入调查”,前后表述不一致,定论过早引发网民质疑;二是视频画面中当事警方的回应态度成为网民讨论热点。网民表示该所副所长肢体语言和说话语气生硬刻板,不够亲民的气场让人产生“霸道执法”的臆测推断。


再来看舆论对李秀娟的倾向,从最初以弱势方形象获得舆论倾斜到指责其做法或过度操作。教师品格、证据不足、碰瓷、緾访、闹访等负面词频频出现,目前,舆情态势朝着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对于其索赔等事宜的诉求,舆论表示还需尽快还原完整信息链,让法治来判断孰是孰非并妥善解决。


近年来,群众上访与干部拦访的事件在网络中屡见不鲜并不断见诸报端。2018年“八旬老妪上访获刑两年半保外就医被拒”一事首次引发舆论对信访制度的关注。在“不能越级上访”的法律制度下,相关部门依法办理无可厚非,正如,在此次“李秀娟案”中,除了派出所副所长是否殴打当事人无法自圆其说外,很难说官方有明显过错。但是,此次冲突为何成为待解困局,这其实需要我们讨论一个现实命题,即面对这种上访带来的“维权”难题,职能部门该如何作为?对此,媒体的反思声音值得我们借鉴


央视评论:李秀娟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母亲,年幼的孩子遭遇不可逆的视力伤害,她表现出愤怒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背景中,如何考量当事人的具体情况,以合适的方式去处理对待,体现出人心的温度,也考量着职能部门的智慧。


人民微评:绝笔信是一面镜子。从风波到风暴,并非没有反思之处,对苍生疾苦,应多些体恤之情;对合理诉求,更应依法依规满足。若如此,何至于小事变大、大事变炸?


因而,处理这样的舆情,除法治评判外,还需兼顾情与理。如果相关部门只是冷冰冰地执行法律程序,忽视当事人核心诉求的合理解决,“緾访”、“闹访”现象仍将屡禁不止。我们期待此次事件能让社会各方对法治多一份“情理”思考。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曹晓静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