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中信银行泄露脱口秀演员池子隐私事件舆情简报

2020-08-24 | 优讯舆情 6840 网络舆情 金融舆情 银行舆情
一、舆情概况


5月6日下午,脱口秀艺人“池子”(原名王越池)在微博曝光称,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虹口支行在未经授权、未经任何司法机关合法调查程序的情况下,将个人银行账户交易明细提供给与其发生经济纠纷的笑果文化,侵犯了个人隐私,并向笑果文化与中信银行发律师函。当日晚,中信银行回应媒体称,正在调查此事。


5月7日凌晨,中信银行对此致歉,称经核实该行员工未严格按规定办理,在笑果文化要求查询时提供了王先生的收款记录,同时称,该行已按制度规定对相关员工予以处分,并对支行行长予以撤职。


二、舆情传播



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



5月6日至13日,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共监测到全媒体信息32517条,5月6日爆料当晚,舆情量达5847条,其中,新浪微博占4320条;翌日,中信银行发表致歉信,舆情量达到监测期峰值,共15264条。5月8日起舆情量逐日下降,5月12日起舆情量低于1000条,舆情逐渐平息。


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


从舆情来源看,事件由新浪微博爆出,新浪微博便成为该事传播的“主战场”,相关数据量占全量数据的35.55%,其次是网络,占全量数据的32.49%。

三、舆情分析


5月6日

下午3点59分,脱口秀演员“池子”发布微博,曝光与笑果文化间纠纷的同时称,中信银行向笑果文化泄露了其个人银行流水,并向笑果文化与中信银行发律师函。当日晚间,中信银行回应媒体称,正在调查此事。


因池子知名度高,微博发布后迅速引发媒体与网民关注。

媒体报道方面,主要以事件本身为主体,如新京报网“交易流水泄露 脱口秀演员池子投诉银行侵犯个人隐私”,中新经纬“池子举报中信银行:未经授权向笑果文化泄露个人隐私”等。

微博话题方面,形成话题#池子起诉笑果文化#、#中信银行回应池子投诉#、#池子举报中信银行#等,引发网民广泛关注。


网民评论方面,主要观点以批判银行做法为主,如“关心的不是谁对谁错,关心的是大户可以随意查用户银行信息?”“池子跟笑果文化的事先中立,但中信银行这事做的,反正我是不想去了”“银行的基础是信任,为大客户就能抛弃隐私,银行就失去了信任”等,同时,部分网民称要注销中信银行卡。


5月7日

凌晨0点56分,中信银行官方微博发布致歉信,向池子道歉,同时称,已按制度规定对相关员工予以处分,并对支行行长予以撤职。

媒体报道方面一方面,媒体针对中信银行致歉、内部处罚一事进行报道,如观察者网“中信银行向池子道歉:支行行长已撤职”,中国证券网“客户斥隐私遭侵犯 中信银行致歉:已对相关员工予以处分”等,另一方面,媒体开始对此事进行深入报道,如新京报网以“中信银行泄露交易信息背后:黑市4000元可查个人流水”为题发布报道称:目前黑市上有查询流水的相关黑产存在。5月7日,记者联系到3名提供查询流水操作的黑产从业者,对方分别表示可以“2000元查一个月流水”、“4000元查一个月流水”以及“5000元查全部流水”,但问及流水来源时,对方不愿过多透露,仅表示“是银行后台出的,你可以打印出来。”,@新京报我们视频发布报道称,中信银行擅自查询个人信息并非首次。其太原分行曾在2018年遭行政处罚,处罚原因是“未经同意查询个人或企业信贷信息”。该行被罚款50万元,直接责任人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被移送公安机关。


微博话题方面,形成话题#上海银保监局调查中信银行#、#黑市几千元可查个人流水#、#法律专家谈中信银行泄露池子账户信息#、#怎么看中信银行向池子道歉#、#中信支行行长已撤职#、#中信银行泄露个人信息非首次#等,阅读、讨论量达到高峰。


网民评论方面,多数网民对银行的后续处理并不买账,如“撤职之后换个支行继续当行长,这集我看过”“所以对客户没有实质性的处理赔偿吗”“道个歉就完了?别玩文字游戏了,什么叫‘未严格按照规定’?那叫违法。什么叫‘提供了收款记录’,那叫违法泄露个人信息”等。


同时,针对媒体的一系列深入报道,网民对企业泄露个人隐私的行为表示“习以为常”,如“个人信息泄露,企业公信力丧失,希望不要过段时间就忘了”“这是银行的常态。柜员为了保住工作,敢怒不敢言,只能按照领导要求查询,出事后,柜员就遭殃了”“黑心产业链,平民无隐私可言”等。


还有部分网民认为,此事只因名人爆出,银行才得以重视,如“池子是名人就道歉,那我们普通老百姓呢”“如果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这种事发生了,我们连基本的知情权都可能没有,更别提让行长撤职了”等。


专家观点方面,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曾杰律师表示,查询客户流水的行为在无合法授权下,属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这里不仅仅包括这种非法提供行为,还包括非法获取的主体。但是否构成犯罪,还要看具体数额或情节。


经济法学者缪因知表示,公司凭借自己是大客户,就要求银行提供别人的账户信息,是违法的。公司直接打点银行的某个员工,凭借个人操作打印出别人的账户信息,当然更是违法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虽然中信银行表示是为了大客户的利益而提供便利,但大客户和小客户都是银行的用户。银行小客户的隐私权也是大写的权利。对于量大面广的金融消费者而言,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金融消费者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也在铸造银行自身的公信力。


5月8日

传统媒体集中报道此事,如《北京青年报》“中信银行泄露客户交易流水引‘众怒’”,《广州日报》“泄露个人隐私 中信银行致歉”等,同时,银行致歉后,当事方均未发表其他声明,事件暂时告一段落,因此,评论性报道增多,如《北京青年报》“银行泄露客户隐私不能止于内部处理”,《华西都市报》“违规泄露个人账单 银行需要‘查漏补缺’”,《新华每日电讯》“‘小客户’的银行信息谁来保护”等。


四、舆情小结

在此次事件中,除名人效应外,银行向“大客户”提供“小客户”个人隐私也是引发媒体与舆论关注的原因之一。大多数人身为“小客户”,面对此事,会产生同理心,对“小客户”遭遇的不公产生愤怒,同时,担忧自己的个人隐私是否同样会遭到侵害。中信银行虽然较为及时的发布回应及相关处理,但网民并不买账,主要涉以下3点问题


1. 是行业乱象还是偶发事件,止步于处理相关员工及支行行长,并不根本解决问题,更何况有媒体爆出中信银行已是“再犯”。

2. 是否涉及违法行为,仅银行内部处理难以服众,需要司法机关的调查与判断

3. 近年来,媒体与舆论对于银行违规违法操作的信息关注度较高;同时,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在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中指出,围绕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制定生物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得到了推进。因此,中信银行“顶风作案”,引起关注在所难免。


同时,此事并不只涉及中信银行一家,银行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业乱象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也应重视此类问题。此外,监管部门也存在一定责任,应当注意可能发生的舆情风险。

​​​​​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