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炒鞋比炒股还可怕!央行发文警告了!

2019-10-31 | 优讯舆情 1764 网络舆情 炒鞋

导读

2019年,“炒鞋”这一热词频频出现在各大新闻网站、论坛、公众号上。听过说“炒股”、“炒房”,“炒鞋”一说却颇为新鲜。据称, “炒鞋”圈不仅划分出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有的炒鞋平台还绘制出指数、K线图等指标,俨然照搬了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但这些所谓的“炒鞋平台”并不受国家部门监管,微商泛滥、卖A货、集资、乱加杠杆甚至涉黄等乱象丛生,多数投资者成为“接盘侠”,遭受严重损失。

01-“炒鞋”网络热度持续升温


炒鞋网络热度趋势(数据来源: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

1-5月

话题热度不温不火,“商家限量发售”、“中年人炒股 潮人炒鞋”等新闻屡有报道。4月29日,毒APP完成A+轮融资,估值已达十亿美元,进入独角兽行列。此新闻也引发舆论对二手鞋交易行业的关注。

6-7月

舆情量呈上升趋势。6月24日,球鞋交易平台“nice”正式宣布完成了数千万元美元的D轮融资。同时,“炒鞋”话题引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等央媒及其他公众新闻平台的关注。中国经济网刊文《球鞋从潮文化变成名利场 背后藏着什么利益链》指出,品牌商发布新款,网络大咖顺应造势,潮鞋的炒作已形成产业链条。《人民法院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文探讨“倒球鞋赚取差价该不该受到监管”,网友也对倒卖正品鞋赚取差价行为究竟是否合法进行了广泛争论。7月24日,毒App发布“鞋穿不炒”倡议,成为全球首家公开对炒鞋现象表态的球鞋交易平台,引发多家媒体推进宣传。

8月

央视CCTV2经济频道对“炒鞋”预警称“炒鞋有风险,投入需谨慎”。《每日经济新闻》称“炒鞋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博傻游戏,这背后,是新一轮的资本疯狂炒作”。《证券时报》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股市回报不振,楼市调控趋严,理财产品也屡屡爆雷,大量资金可谓无处安放,而“鞋市”这片几乎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则成了资本汹涌压力的宣泄口。

9月

央视CCTV2中国财经报道指出当前现象“限量版球鞋销售火爆,排队抽签像A股打新,球鞋市场行情火爆,鞋贩子雇人排队买鞋,厂商饥饿营销,限量款球鞋上市后涨价近3倍”。《北京商报》称“炒鞋带来的心跳,订单成交的几率,均是人为操控的后果”。

10月

舆情热度持续,随“炒鞋”一同被舆论热议的还有“炒盲盒”,“炒裙”等话题。10月上旬,人民网、光明网、《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发文呼吁,“对市场中的类似炒作行为,职能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及时亮出监管之剑,化解各类炒作给市场带来的风险。”

10月16日

央行向越刮越盛的“炒鞋”之风亮出“黄牌”,指出“炒鞋”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值得警惕。央行预警引发舆论聚焦“炒鞋”乱象,人民网、新华网、《北京商报》、《广州日报》等各层级媒体相继发文深度剖析“炒鞋”风险。


02-炒鞋、球鞋、价格等为传播热词

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关键词云


03-微博话题#炒鞋#阅读量达4.3亿

截止10月30日,微博话题#炒鞋#的阅读量达4.3亿,讨论量达2.8万次。其中2019年8月27日,“炒鞋”登上微博热搜榜。

微博截图

04-概念加持使鞋子实现从消耗品到金融标的物的蜕变

为了让鞋子显得足够特别,生产商们绞尽脑汁通过各种概念的加持来增加鞋子的附加值含义。如通过球鞋故事、球星情怀、明星效应进行造势宣传,再次用“摇号”、“抽签”、“排队”等方式进行饥饿营销,增加受众的焦虑感,为“炒鞋”埋下伏笔。南方新闻网称,10月11日上午,乔丹球鞋AJ6 Travis Scott合作款线上发售,在短短几分钟内,发售即宣告结束,这双鞋的发售价格为1399元,4日之后,在电商平台上,该鞋的价格已经飙升至1万元左右,巨大的差价吸引鞋贩子、投机者争相入场


05-低门槛及监管空白成“炒鞋”乱象滋生的温床

监管缺位,交易肆意

证券、基金及期货等市场有复杂的交易流程和全方位监管,而炒鞋市场的准入门槛低,没有相关的监管政策加以约束,不少投机者和资本在监管缺位下肆意交易,“逐利”成为唯一的目标。《南方日报》称,球鞋交易几乎完全以一种自由的状态进行,不受任何部门监管,缺少相应的经济保障政策与市场规范。

平台兴起

在所谓的二级市场,最开始的“炒鞋”更多的是鞋贩子和球鞋爱好者之间的交易,然而随着毒、Nice、斗牛等各大APP兴起,“炒鞋”热持续升温。据悉,目前国内已有10余个“炒鞋”平台,如当客、YOHO!有货、识货、切克、Drop store、95分球鞋、盯潮等,呈现出参与者数量多、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等特征。

新浪财经@上观称,“炒鞋”市场上,除财大气粗的资本方,网络上还出现了所谓“带头大哥”,号召大家都投一点钱给他统一管理,一起炒鞋发财。然而,这些筹集的钱怎么用,用没用,谁在用,都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往往只能赌人品。显然,这已经涉嫌非法集资


06-舆论呼吁理性追逐消费新潮流

8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直接引用“鞋穿不炒,理性消费”的观点,肯定毒App对“共创良性潮流消费市场环境”的呼吁。强调球鞋是广大消费者体验潮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广大用户、潮人和交易者应该理性消费,尊重球鞋文化、远离炒卖行为,共创良性的潮流消费市场环境。

9月24日,人民网称,面对不正常的“炒鞋”现象,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要多一些理性,切忌盲目跟风、相互攀比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董小麟表示:球鞋文化因为受众面广而成为“合适的对象”。在炒鞋者中,真正懂鞋、爱鞋的人其实只是一小部分。鞋市的繁荣很可能只是一场海市蜃楼的空景,一旦某些大的投资者见到利润差不多了,就会抽走资金出现崩盘现象,最终受害的还是盲目跟风者。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表示:目前的炒鞋行为更加接近于我们熟悉的炒门票、炒火车票的层面,属于一种黄牛行为。此外,针对球鞋价格肆意哄抬、假鞋泛滥等乱象,彭澎呼吁,当下年轻人更加需要的是社会、政府和媒体多方正面积极的宣传,用引导的方式来呼吁回归理性消费。


07-大部分网友进行理性探讨 呼吁加强监督

在国内最大篮球体育论坛,有网友认为,鞋市乱象应该从售卖方式和售货法规两个方面进行管制。首先需要要求厂家对售卖方式进行改变,当厂商发售鞋时,每个人不用抽签,而是采用付定金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穿上原价鞋。还有网友建议应由监管部门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市场,如鞋类产品只可按原售价出售,各类app不得加价售卖,如加价售卖将面临巨额罚款等处罚。网友的其他情绪还有肯定、质疑、风险提示、调侃等。

@Tongtong:个人觉得不会崩盘,个性化差异化定制的消费,永远有死忠粉去消费。

@皓:目前炒鞋市场泡沫已经很大,绝非正常的限量等因素所带来稀缺性溢价能够解释的,只要是泡沫最终都会破裂。

@coco136301512:鞋有什么好炒的?又不是房子人人可以住。鞋子不是每个人都能穿一个码。

@时通运泰:朋友儿子一双穿过的鞋子,赔了一两百拿到闲鱼上卖还真有人要,这一代人都成啥了。

08-央行发出警告 提醒警惕“炒鞋”背后的法律风险

如果是正常的球鞋交易央行必然无需关注,但目前的“炒鞋”已经脱离“鞋是用来穿的”这一本质而涉及到了金融问题,如此肆意无序的逐利必然引发监管的强力出手。10月16日,央行上海分行下发《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为主题的金融简报,明确指出,“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此类风险。深圳市金融监管局率先响应央行,10月24日披露称,深圳10月初起已加大对辖区“炒鞋”等的排查力度,加强风险防控。


结束语

众所周知,鞋子本身并没有金融投资属性,而在各种概念及资本的加持下,却逐渐演化成了金融标的物。从国家层面看,“炒鞋”可能存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从行业角度看,“炒鞋热”给球鞋产业带来潜在危害,国内刚刚兴起的球鞋文化可能因跟风思维而产生畸形发展。一双原本几百的鞋子被炒到几千甚至上万,对投机者而言是“一夜暴富”的童话,但对真正喜欢鞋子的人来说,要么望而却步要么承受高位接盘风险。此次,央行出手后,“炒鞋”泡沫将被挤压,球鞋交易市场有望回归理性。同时,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和引导,品牌商也应从经营者的角度履行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多方努力共同构建理性的球鞋市场和交易环境,促进球鞋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吴金莹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