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新形势下舆情应对新视角

2020-06-29 | 优讯舆情 3518 舆情应对 舆情研究

导读


习近平多次讲过“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掌握互联网环境下的舆情演变规律,尤其是深入了解舆情语境不断涌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是党的领导干部管好用好互联网的基础。面对新变化、新形势,舆情应对需构建新思维、新视角优讯,十余年专注舆情监测/舆情监控,可申请免费试用


舆情闭环形成仍在“权威”

舆情演变中的两个“归因”轨迹值得重视:一是,舆情在动态发展中延伸出政治指向性,将事件的结果最终归因于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二是,舆情平息仍主要有赖于政府部门的权威发声,否则,“社会信任”便找不到最终落脚点。


由此可见,面对多个舆论场的相互渗透,以及不时出现的“舆情反转”事件,政府部门仍是完成舆情闭环的关键所在。在舆情应对处置中,政府部门要体现“担当”之责,直面公众诉求的勇气和人本精神缺一不可。切实推动问题解决,用及时准确的真相公布来破解“后真相时代”的情绪聚集,提升公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才是真正的舆情引导。

把握“信息茧房”效应下的“新表达”

拓宽民意表达渠道,积极拥抱互联网,是近年来政府部门致力耕耘的重点。而在将网上“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的努力中,不断呈现出的“新表达”也需要舆情应对思维与之调适。互联网“圈层化”“社群化”“群体极化”现象是应把握的主要“新表达”形式。


如今,基于大数据算法推荐等,用户越来越被个人偏好、阅读习惯、网上行为轨迹所左右,在不自觉中被动远离多样化信息,且在各自的圈层、群体中相互反馈、彼此强化个人的观点,甚至偏见,出现了美国学者凯斯·桑坦斯提出的“信息茧房”效应。要从较高站位去思考这种“群体极化现象”带来的社会后果。

形成“利益共同体”下的公众参与

从社会治理整体和长期的目的来看,政府与公众是“利益共同体”,不存在断裂,但现实却并非如此。究其原因,重点是要解决“不在他们的舆论场”的问题,要在社会参与方式和丰富宣传思想文化“载体”和“形式”上下功夫,以消除隔阂和对抗;要真正促成主流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多方融合,进而形成社会治理合力。


“网络反腐”的模式之变是可鉴的成功实例:从过去“爆料→介入”的被动模式转向“官方公布→舆论热议”的积极模式,“网络反腐”走向了官方主导的新格局。

新时代匹配新思维,新语境扩展新视角

新形势下,要充分了解和理解公众的表达诉求,打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善于设置议题,做好舆情的预警预判,有效防范和化解舆情风险,使政府和公众真正建构起网上网下共画最大同心圆的“利益共同体”。


作者:吴阿娟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研究员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