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成都嘉年华被指虐待学生舆情事件深度分析

2019-11-26 | 优讯舆情 2575 校园舆情 成都嘉年华 虐待学生
近日,南风窗发送推文《以拯救的名义,他们把孩子送进地狱》引发舆论热议。文章中,多名曾在成都嘉年华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就读的学员表示,中心存在体罚、辱骂等情况。文章发出之后迅速引起媒体和网民的关注,随后红星新闻、新京报等媒体跟进报道促使舆情热度迅速升温。11月25日,成都市郫都区教育局官方微博针对文章反映的问题发布通报。通报称,今年7月当地教育部门就注意到了网友发帖内容,随即展开调查。经查,该企业存在违规经营的办学行为,遂依法责令其停止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将学员全部清退。11月24日,当地教育局再次现场核查,该场所内未发现经营行为。截至11月25日,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786条,其中客户端新闻394篇,微博信息171条,微信文章176篇。微博及腾讯新闻客户端相关话题总阅读量为156.1万


微博截图


成都市郫都区教育局7月份通报

舆情脉络

11月23日22:25

广州《南风窗》杂志刊发《以拯救的名义,他们把孩子送进地狱》的文章,引发舆论关切。

11月24日

新京报、光明网、红星新闻等媒体进一步深度报道,相关文章阅读量达23万。自称是成都嘉年华前学员的网民@解羽、@涵涵babe等人在腾讯客户端发文爆料,自己在嘉年华中心的遭遇,舆情热度持续走高。

11月25日13:40

成都市郫都区教育局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相关媒体发布评论性文章,随后舆情热度逐渐走低。


媒体聚焦


光明网:豫章书院、成都“嘉年华”……灰色管教生意该怎么治


从被曝体罚的豫章书院到异化人性的成都“嘉年华”,对于两个机构的行为,当地如何定性尚需司法最终确认,但从媒体的起底和学生们的描述来看,二者大同小异,它们都自我标榜能帮助家长“拯救孩子”,也让一些家长深信不疑。这些年诸多大大小小的“豫章书院”们爆出乱象后,应该要让社会对它们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这里没有“教育”,只有“反教育”,如果说有“治愈”,那它一定“破坏”得更多。相关案例一再曝光,背后是否蕴藏着成熟的灰色产业链,亟待权威调查;而面对一再爆出的乱象,每个地方的监管部门都不应该无动于衷。对类似可疑的机构,就应该有挖地三尺的监管介入。无论如何,直接面向人尤其是孩子的“管教”行为,必须要受到严格监管与法律审视。


新京报:成都“嘉年华”:又一个披着矫正外衣的“豫章书院”?


质言之,成都嘉年华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跟南昌豫章书院一样,本质上都是以矫正之名行伤害之实。它非但毫无矫正之效,还因为其间处处充斥的暴力,走向了教育与人性的反面。而这种伤害延续十多年而未被当地有关部门及时发现、取缔,让人遗憾。

现在,尽管这家矫正机构已被查处,但也不能就这么一查了之。对于其涉及的上述问题,当地相关部门还应继续循迹追踪,若查实,需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如此,才能让这家隐秘经营了十多年的矫正机构,彻底断掉“重新上线”的可能。


大连晚报:还有多少需要清理的“豫章书院”


媒体的报道中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有从嘉年华出来的学生,向当地相关部门举报该机构存在违法行为。但当地公安机关在6月回应称:“经走访,未发现该企业有体罚、虐待和非法限制未成年人自由的软暴力和暴力行为。”直到再向当地信访局举报其注册信息是“健身服务公司”,而不是教育机构,嘉年华才因违规经营,没有办学资质,被当地教育部门勒令停止办学。当然,不能就此断定最初当地公安机关的走访调查结论一定有纰漏,但健身服务公司光明正大办起教育,等到举报者点破才得以引来有效干预,还是反映了监管的疏忽和被动


网民观点


探究类似矫正机构出现的深层原因,部分网民认为问题的根源在家庭教育缺乏(40%)


@自由自在: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多这种学校?这么久没人发现?只有一个原因,有需求,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孩子很多心理上出了问题,导致这种变态的需求增加,那么首先是人出了问题,这种貌似于把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所谓尊严碾碎,也是一种药,主要还是人出了问题啊!杀母弑父的还少吗?这才是问题的根源,人心出了问题,对于如何治,是个探索的过程,不排除无良学校打着教育的幌子行伤害之实,也不排除可能改造好了一些有改造价值的孩子,很难说呢。

@清风明月:赶紧把这些孩子的家长送进去矫正吧,自己生的都不好好养,期待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机构还给你一个正常的孩子,简直是痴人说梦。孩子是以引导为主,教育为辅。和种花一样,耐心浇灌,哪有一下拿到阳光下暴晒的。问题出在家长身上,却让孩子在受罪。

@细雨:还是家长教育的问题,根本不会教小孩。


强烈谴责成都嘉年华的卑劣行径(30%)


@远山:披着教育的外衣,干着恶魔的勾当

@太阳下的火:这是变态的生产基地啊。

@如梦江湖:好可怕的学校啊,究竟是挽救人还是害人啊,就像是人间地狱,家长的心真大,把孩子送到这样恐怖的学校,让孩子去受罪。


建议当地有关部门予以取缔并追责(20%)


@摄氏23度:充斥着暴力与阴谋、非人道、反人性的成都“嘉年华”以矫正之名行伤害之实,给入营青少年心理上造成的伤害极其深重,其阴影可能伴随孩子一生,应予以坚决取缔,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日照山川:成都嘉年华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跟南昌豫章书院一样,本质上都是以矫正之名行伤害之实!它非但毫无矫正之效,还因为其间处处充斥的暴力,走向了教育与人性的反面!!而这种伤害延续十多年而未被当地有关部门及时发现、取缔,让人遗憾!!

@蓝缘鱼取缔!他们有什么资格教书育人,同样有什么资格再次开业?

@等兔子:只是要求清退学生?不违法吗?不担刑事责任吗?


质疑当地监管部门失职失察(5%)


@小溪:这样的学校是怎么通过审核的

@专开西:这是什么时候建校的?为什么才被举报?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哈拉哈喇:应该查查为什么能办校?有点意思了。


支持嘉年华的做法,部分网民认为问题少年需要用强制手段进行教育(5%)


@健健:孩子确实可怜,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家里但凡还有点办法会花钱把孩子送进去?都是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的圣人。建议应该设立公办的心里辅导机构,确实存在小霸王的熊孩子,不要啥都一刀切,只会无原则的同情心泛滥。

@孤岛恶魔孩子有很多时候真的需要铁腕教育,要不等到他们杀人放火了,又有会有大把的喷子会把他们的父母喷成筛子的。


舆情观察


11月初,江西豫章书院的舆情风波才稍事平息。11月底,一场关于成都嘉年华的案件在媒体的关注之下再次让“问题少年管教机构”走进公众的视野,激起舆论强烈愤懑。尽管官方已对此做出通报,但是舆论对于案件仍存诸多疑问。


经优讯舆情监测中心分析师梳理发现,疑问主要集中在四方面


一是成都市郫都区教育局7月份发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书中提到的潘晓阳到底是不是“郫县教师”?7月份的媒体报道显示,该校一位受害学生透露,他的家长是在听说潘晓阳在郫都区某中学当老师才把他送进“成都嘉年华”的,另一名学生却告诉他,潘晓阳根本没有教师资格证。潘晓阳到底是什么身份?不是在编教师,那是否是临聘教师?亦或是如受害者所言,潘晓阳就是个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的社会人士?成都嘉年华健身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的身份之谜仍待官方释疑。


二是嘉年华的“合格”是谁给的?据《南风窗》的报道,这家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的工商主体,其实是“成都市嘉年华健身服务公司”。那么,健身公司做起了青少年矫正的生意,这凭的是什么资质?得到过什么样的授权?郫都区监管部门是否知情?是否经过核实调查?这样的“合格”究竟是准许的?


三是嘉年华违法违规经营多年,为什么被查多次仍能“起死回生”?据相关自媒体梳理发现,十年前,有学生从这家机构中逃跑并举报了他们的恶行,当时就有多个部门查处了这家机构。但被查处后,该机构又更名为“成都嘉年华”重新营业招生。今年7月底,这家存续了十多年的机构再次被举报,郫都区教育局再次对他们进行了查处,责令其清退全部所招收学生,停止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但最新报道显示,再过两个月,这里将重新开学。


四是当地监管部门是否存在失职行为?根据媒体调查显示,嘉年华在其宣传资料中反复提及的“被教育部等十二部委认可”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事实上,“嘉年华”只是被收录进一个叫中国校园健康网的网站,而这个网站号称是十二部委联合主办。经查中国校园健康网登记主体是一家民营公司,也就是说该网站的身份本身即存有疑点。综合来看,“嘉年华”可能涉嫌虚假宣传,而市场监管局的回应是“没有虚假宣传”“证书都是齐全的”。另一边,涉事主体之一的成都市郫都区教育局更是被指做事拖沓、态度敷衍。部分网民评论表示通报下就完了?相关责任人难道不应该追责?


从当前舆情传播趋势来看,事件舆情热度在当地教育局发布通报之后迅速降温。分析认为,舆情未持续发酵可能与撞车“网易裁员”事件有关,“网易裁员”事件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公众的视线。网民的注意力分散,舆情热度势必会直线下降,不过这并不代表此舆情事件就此终结。纵观舆论场,呼吁官方彻查追责、质疑官方不作为等声音在舆情发酵过程中逐渐成为主流。此外,关于嘉年华负责人身份、涉嫌虚假宣传、重新开学等说法也需要官方一一厘清。为避免舆情烂尾,损害教育部门的公信力,建议当地相关责任部门联合开展事件调查,针对舆论关注点斟酌查证之后再进行通报,化解舆情负面影响。


舆情点评


成都嘉年华虐待学生事件很容易让大众联想到前段时间豫章书院虐待学员一事,豫章书院舆情事件再度发酵,缘起受害者微博爆料遭死亡威胁,后在重点媒体官微转发之后迅速扩散,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然而遗憾的是,豫章书院事件热度在短暂升温之后便迅速沉寂。追溯到2009年震惊全国的“临沂网戒中心”事件,当年5月,《中国青年报》接连发表三篇文章,对临沂网戒中心进行曝光,舆论一片哗然。在新闻调查节目《网瘾之戒》中,央视记者柴静专访杨永信,揭露网戒中心主要通过“捆绑监禁、电击酷刑、重复洗脑、限制自由、个人崇拜、互相批斗”等手段,对网瘾少年进行治疗。一时间杨永信及其所在网戒中心成为舆论风暴眼中的争议焦点。巨大舆论压力之下,网戒中心在接到相关部门通知后停办,然而在2012年之后杨永信及其网戒中心再抬头,收治人数甚至出现年年攀升的趋势。


从临沂网戒中心到豫章书院再到成都嘉年华,这些灰色管教机构屡禁不绝。就像某网友所评论的“为什么这些非法的管教机构会存在?因为有市场才会有需求”。如网友所言,撑起这些灰色管教机构不止杨永信、吴军豹、潘晓阳这些人,还有那些试图通过外部力量“拯救”自己孩子的家长,家长们期望通过“专业训练”改变孩子,让孩子变成自己认为的“好孩子”,但是却不知道所谓的训练其实已经走向了教育的反面,带给孩子的只可能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摧残。


想要破解当前困境,需要社会、政府、家长三方合力。从社会层面来看,改变社会教育观念,加强社会风气治理是需要统筹规划、长期坚持的基础任务。从政府层面来看,相关部门需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彻底整治行业乱象,让非法少年管教机构无所遁形。据了解,进入到这些机构的很多孩子大部分是网瘾少年,因此相关部门需加大互联网监管力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家长来说,想要改变孩子首先需要改变自己。为人父母,请用爱和宽容去拥抱孩子,真正地“看见”孩子,不要将教育责任直接推给社会机构,以期孩子脱胎换骨。


作者:优讯舆情分析师-何铖铖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