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深度分析

燕志华:面对群体的乐观预期,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底线思维?

2022-12-07 | 优讯舆情 959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报告 网络舆情 舆情应对 社会热点舆情

      近几天,疫情防控转向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了。虽然不少地方依然按照传统的做法严防死守,但是随着一些大城市率先落实“二十条”,如同在层层包裹中撕开了一个个口子,百姓的心理因此有了更高的预期。

预期是一种对于未来的管理,有了预期,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创造条件向它靠拢,推动实现。当预期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的时候,往往代表了趋势和民意。群体性的预期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东西。当它方向是对的,代表了历史的方向;当它错误的时候,又变成了群体的盲动,迎接的是挫折。因此,群体预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当下的社会就是期望尽可能地落实“二十条”,那些一刀切的做法,现在毫无疑问成了社会公敌。但是也要看到的是当下社会心理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社会和网络出现了过于乐观和轻敌的心理。

当下既要防止过于严厉的防控做法,也要警惕过于乐观的心理。我们要记住的是,接下来可能的“解封”,迎接的不仅仅是黎明,而且还有新冠病毒。表面看,人们是要打破围城,破围而出,另一方面,却也是病毒大破城门,乘势入城。双方见面,不是握手言和,也不是和平共处,依然是要打仗的。毫无疑义的是,绝大多数人群是会取得胜利的,但是不代表一些老弱病残也会取胜。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这次和古老病毒的短兵相接,也是一种物种竞争。不过今天人类依赖科技文明,已经有了必胜的信心。

但是,我们尤其要反对那些过于乐观的论调,认为终于解放了、终于破晓了!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吹响了嘹亮的进攻号,甚至是胜利号,似乎“雄鸡一唱天下白”。但是他们常常仅仅是为了迎合网民的心理和网民的情绪,网民心理爱看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正如我们上文提出的,只提供廉价的情绪价值,获得流量,至于有没有后果,反倒不太关注。

我们是个居安思危的民族,大家也一直讲要有底线思维,就是往最坏处设想,往最好处努力,既要看到前景,更要守住最后一道防线。在眼下群众渴望放开,但是病毒依然危险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底线思维的时候。

在过去的三年里,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最大程度地做到了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到了今天,当病毒演化的毒性降低了,也需要全力发展经济的时候,群众希望进一步放开的时候,这种保护的职责依然在,甚至更需要强化了,不过是需要带着底线思维精准地防控。

我们在上文《疫情防控可探索从“平衡思维”转向“权衡思维”》提出,引进权衡思维,也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决策方式,或许有助于更好决策。面前摆着多条道路、多种可能性,只能选择一条后果不那么严重的那个方向。在面临如此复杂的决策形势的时候,需要进行综合的权衡:采用哪种决策带来的后果较好?哪种更坏?或者说,哪种决策带来的后果不那么严重?在更为复杂的形式下,“最优”的决策已经很难出现,只有“最不坏”的决策。

底线思维,其实就是寻找“最不坏”的那个决策,并将之作为底线牢牢守住。只要守住这个底线,形势就不会再坏下去,就存在触底反弹的机会。

那么,在眼下疫情防控形势可能逐渐放松的形势下,需要强化这种底线思维,但底线应该是什么呢?我们综合各种观点,认为以下几点应该作为底线:

首先就是重点人群的生命安全,这包括老人群体和体弱多病的群体。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西方社会由于宗教观念、社会和政府的契约关系等因素,导致个体感染失去生命,政府无需负责。但中国政府是无限责任政府,将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执政合法合理性的来源之一,更何况,中国传统文化中,老人居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保护疫情中的老人群体,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是重症率的医疗抢救资源的保障问题。全世界在应对新冠病毒的时候,面临的统一的担忧,就是医疗资源的挤兑问题。人们不会忘记,在有的国家医疗资源挤兑最集中的时候,呼吸机只优先保障年轻人活下去,而一些老年人却只能放弃,这种做法很残忍,却也是一种社会选择。即便病毒致死率很低,但是考虑到中国相当大的人口基数,较低的几率也可能意味着较大的绝对数。各地需要为可能的绝对数做好医疗准备。已经有专家提出要扩建重症抢救室等。

三是网络舆论和网络舆情的陡然转向风险。然眼下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高昂乐观,一些舆论也推动形势向放宽放松转变,但是巨大的风险就在那里,就是一定程度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是会出现的,不排除当这种几率触及某个社会敏感线的时候,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又出现一种大的转向,那些对于放松放宽一直持保留态度、却被迫成为“沉默的螺旋”的一群人会跳出来进行抨击,那些在眼下乐观高昂的一些人也会再次转变态度,从而形成一个较大的反转的压力。我们要理解网络舆情常常具有情绪化、非理性的特点,一旦这种特点被放大,就会成为难以承受的压力。

四是中国人缺乏“群体免疫”,在遭遇西方社会业已完成的“群体免疫”的时候,可能出现的某种风险。“群体免疫”并非是一个群体的想象,而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西方社会由于躺平较早,躺得也较为彻底,因此很多西方人多次感染新冠病毒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大规模的普遍的感染也被广泛接受。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严密的保护之下,如果面对西方社会的大规模的涌入或者开放,有没有一种风险?我们并非专家,这样说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是提出来以供参考,也不失为一种底线思维。

五是病毒演变突然变得严重,或者出现新的病毒疫情。虽然从新冠病毒的规律看,再次变得严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病毒接下来的某种变种会击中庞大人口中某些特殊体质的人群?正如新冠病毒眼下对于那些有基础病的人群危害更大。这种可能性也是需要考虑的。至于新的传染病也并非杞人忧天,比尔·盖茨一直警示可能的新疫情,在其今年5月出版的新书《如何预防下一次大流行》,还提出了预防其他全球流行病的药方。此外,新冠病毒是个家族,没有理由认为这个新冠弱化了,别的病毒就按兵不动。毕竟,到今天为止人类对于20年前的SARS和这一轮新冠病毒的爆发,都还没有搞清源头,人类发展到今天,还在承受着来自古老病毒的“降维打击”。

上述所概述的当然未能涵盖别的一些可能的风险,但是用底线思维考虑这些风险,本身就是一种风险管理的姿态。毕竟,今天落实“二十条”,并可能进一步放松放宽,本身就是一种复杂形势下的复杂决策,风险如影随形。但是,在预期和趋势之下,以底线思维管理风险并进行决策,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安全观。

作者:燕志华  博士​​​​

免费申请试用 为满足更多用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轻松实现信息收集,快速便捷的图表制作、 分享,让更多用户体验到优讯全媒体
舆情监测平台强大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功能,现可申请开通优讯全媒体舆情监测平台体验。

名额有限,申请从速!